这段话出自《道德经》第五章,全文如下:
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这有两层意思:
靠前,老子反对的是欲望。过多的欲望,让人眼花耳聋,不辨滋味,心思狂乱,德行受到妨害。凡此种种,庄子把它总结成一句话:
“嗜欲深者天机浅”——欲望太多,性灵必受蒙蔽
;
第二,有鉴于此,
老子提倡收敛欲心,把精神专注于内,所以提出“圣人为腹不为目”,第五十二章又有“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”的对治之法。
后世据此总结出“内视反听”的主张,如葛洪《抱朴子内篇》:“欲得恬愉淡泊,涤除嗜欲,内视反听。”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说得更直白:“反听之谓聪,内视之谓明,自胜之谓强。”
最高票答案说这章讲的是专注,实在是莫名其妙。固然控制欲望,修养性灵也是一种专注,但毕竟控制欲望和专注之间还隔着一大段鸿沟。况且如果只是把它解释为专注,也未免有点肤浅孟浪。
道家固然讲专注,可是绝不止于专注这么简单。专注只是它的副产品之一。
至于题主所问的封闭思想,不明白是什么意思。
儒释道三家之中,只有道家是最讲自由、思想最开放的,完全谈不上封闭。
看看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唐朝就明白了。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全程以道家思想治国的朝代,恰恰也是最包容、最开放的朝代。
但是,如果题主所讲的“封闭”是指内省,那就对了。道家讲柔弱胜刚强,柔弱只是他的表象,他的内在则是刚强的,所以老子说“自胜者强”。
如果内在不强,那表现出来就只能是软弱,而不是柔弱。不是有一句名言吗?——“弱者才会残忍,只有强者懂得温柔。”
柔弱和软弱的区别是,柔弱有一种绵延不绝的力量在,而软弱则没有。
所以,真正的道家人物,必定是外表柔弱,而内心强大。这种强大的力量,来自于内省和自我的修炼,正如《道德经》第十章所揭示的:
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?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?爱民治国,能无知乎?天门开阖,能为雌乎?明白四达,能无为乎?
参***:
道家如何看待自律?自律这种自我约束的行为是否有违天然?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