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天龙山腰
2、天龙山石窟简介
天龙山石窟,位于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处的天龙山腰,晋祠西北15.3公里处。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(公元534年至550年),经东魏、北齐、隋、唐等不同时期的开凿,形成洞窟25个、造像500余尊,以精美的石刻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,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,在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,有东魏,北齐、隋、唐开凿的24个洞窟,东峰八窟,西峰十三窟,山北3窟。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,浮雕、藻井、画像1144幅。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,以唐代最多,达十五窟。东魏石雕比例适度,形象写实、逼真,生活气息浓郁;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、洗炼、精湛。唐代石雕体态生动,姿势优美,刀法洗炼衣纹流畅,具有丰富的质感。
天龙山石窟,素以石雕造像洗炼精湛写实逼真、表情细腻富于情感而闻名于世。其中,窟沿新建四重檐歇山顶木构阁楼、上下两层的第9窟,是值得一览的晚唐石窟。上层高8.8米的弥勒佛坐像头颈润美,修眉圆目,耳廓长直,衣纹流畅。下层高约9米的11面观音立像姿态优美,身披璎珞,罗纱飘逸,生动自然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,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。观音像两侧的文殊骑青狮、普贤乘白象的雕像,也是唐代雕塑精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