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孔子的《论语·宪问》。
原文:
子贡曰:“管仲非仁者与?桓公***公子纠,不能死,又相之。”子曰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!”
译文:
子贡说:“管仲不好算是一仁者吧!齐桓公***了公子纠,管仲非但不能为子纠死,又为桓公相。”先生说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由他把天下匡范合一起来,人民直到今天还是受他的恩赐。若没有了管仲,我今天怕也是披发左衽的人了。那像匹夫匹妇般,守着小信,自缢死在沟渎中,谁知道呀!”
以此句文言文组成了一个成语“披发左衽”(pī fà zuǒ rèn):左衽:衣襟向左掩。披头散发,衣襟左开,借指异族入侵为主,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。
一些历史时期,汉族受外族影响,也有着左衽的情况。另外,汉族传统习俗,死者之服(寿衣)用左衽,以示阴阳有别。虽然有些出土墓葬,死者***左衽,但并不能说明***传统习俗中没有逝者穿左衽的礼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