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划性行为理论
发布时间:2025-11-22 14:22:10
计划性行为理论,使其他理论难以解释的“即使改变了态度或拥有健康态度,也不一定能保证行为的改变或行为的发生”这一事实得到较好的说明。但该理论过分强调行为的理性因素,而实际上,生活中健康行为的发生并非都有很好的计划。除此之外,计划性行为理论还有一个难点,即计划中的意图虽然较健康态度更容易促使健康行为的发生,但并不一定会转化成健康行为,健康行为表现不一定是行为意图的必然结果。或许由于个体考虑到行为发生后的利益,或许由于个体莫名地压抑了自己而没有发生健康行为。因此还必须充分考虑社会、文化、环境等因素对个体行为意图的影响。
计划性行为理论给予人们的启示是:要建立和保持健康行为,必须考虑以下因素:
①应注意诱发个体的行为意图,使个体产生有关健康行为的正确观念。
②应考虑各种因素对个人意图的影响,譬如使个体介意或重视他人和团体对健康行为的看法。
③个体对采取健康行为的结果的评价。
计划行为理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