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”的意思是:老年爱学习,就像将蜡烛点燃,散发光亮来学习。
出自汉·刘向《师旷论学》,原文为:
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
师旷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
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
师旷曰:“盲臣安敢戏其君乎!臣闻之,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秉烛之明。秉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
平公曰:“善哉!”。
译文:
晋平公对师旷说:“我年龄七十岁,想要学习,恐怕已经晚了。”
师旷说:“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?”
晋平公说:“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?”
师旷说:“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?我听说,少年时喜好学习,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;壮年时喜好学习,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;晚年时喜好学习,如同拿着蜡烛照明,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,究竟哪个好呢?”
晋平公说:“说得真好啊!”
注释:
①晋平公:春秋时期晋国国君。
②师旷:字子野,春秋时期晋国乐师。他双目失明,仍热爱学习,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。
③炳烛:点烛,当时的烛,只是火把,还不是后来的烛。
④炳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: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,究竟哪个好呢?
⑤欲:想,想要。
人物介绍:
晋平公,姬姓,名彪,晋悼公之子,春秋时期晋国国君,公元前557年―公元前532年在位。晋平公即位之初,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,获得胜利。公元前552年,同宋、卫等国结盟,再度恢复晋国的霸业。在位后期由于大兴土木、不务政事,致使大权旁落至六卿。公元前532年,晋平公去世,谥号”平“,其子公子夷继位,是为晋昭公、道家。他生而无目,故自称盲臣、瞑臣。为晋大夫,亦称晋野,博学多才,尤精音乐,善弹琴。以“师旷之聪”闻名于后世。
文章简析:
晋平公想要学习,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。而师旷认为,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。他形象地比喻;少年好学,好像初升的太阳,壮年好学,好像正午的阳光;老年好学,好比蜡烛的光明,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,虽然光线微弱,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。这一比喻,很形象,人们容易理解,也容易接受,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。本篇的特点,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。师旷的说辞,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,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。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,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,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。晋平公所说“欲学,恐已暮矣,”其中的“暮”字,指的是年龄老大,已入暮年。师旷却将“暮”字解释为太阳已落,天色将晚,所以说:“暮,何不炳烛乎?”这样的曲解,形同戏弄,正因为如此,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。以下师旷由“炳烛”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,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。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,其诀窍也就在这里。
启示:
1、人生学无止境,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。终生学习,受益终生。
2、“老而好学”虽比不上“少而好学”和“壮而好学”,但总比不好学好。要活到老,学到老。
3、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,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。有志不在年高,活到老学到老。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,只要有目标、有恒心、有决心,一定能成功。
何不炳烛乎的意思- die的名词
- 绿色低碳环保(关于绿色低碳环保简述)
- 芭芭拉·史翠珊(关于芭芭拉·史翠珊简述)
- 穷蝉
- 暖宝宝里面装的是什么
- ipad使用方法(ipad使用教程)
- 生理盐水化学式
- 水的声音,催尿音乐小心尿失禁
- 最近哪部电视剧好看,最近比较火的电视剧2019
- 抚仙湖水下古城之谜,专家称疑似史前遗址
- 金牛座的男人对待爱情(金牛座的男人对待爱情会怎么样)
- 玩泥鳅龙虾是什么意思
- 大学军训是开学前还是开学后 什么时候军训
- 提拉米苏的意思含义(提拉米苏的意思)
- 长三角三省一市是哪几个省市
- 深圳哪里有好玩的地方,深圳有什么值得去的地方
- 皮肤黑的男人穿什么颜色好看
- 计算机的主要分类
- 讲课试讲和说课的区别(试讲和说课的区别)
- 沈阳地铁3号线,沈阳地铁3号线最新规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