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登高赏秋和敬老祖先。登高赏秋是因为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、气温适宜,登高远望可以强身健体、祛除百病。敬老祖先则是古时民间在重阳节的习俗之一,传承至今,已经成为了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。此外,重阳节的其他习俗还包括佩戴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。
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,可能对您也有帮助:
重阳节都是有什么习俗?
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,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“九”数在《易经》中为阳数,“九九”两阳数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。
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、秋游赏菊、佩插茱萸、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。传承至今,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,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,感恩敬老。
重阳节的传统习俗
重阳节与三月初三日的“踏春”相似,都是全家外出,在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出游赏秋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等等。
1、重阳登高
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。秋天到了,冷空气南下,雨水减少,天气晴朗。金秋九月,秋高气爽,气温既不寒冷,也是炎热,正好适合出游。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强身健体、祛除百病的目的。古人很早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,比如唐代王维在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里写到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我们南京地区也有一句俗话叫“春牛首,秋栖霞”,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,秋天要去栖霞山登高。
2、吃重阳糕
重阳糕,也叫“花糕”、“菊糕”、“发糕”等,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。糕上还要插五色小彩旗,糕上印两只羊,取“重阳”的意思。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时,以片糕放儿女额头上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。还有的地方,祝寿回礼就要送糕,也取了高寿和步步高之意。
3、女儿节
有些地方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,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,吃花糕,娘家还要给女儿、外孙送糕,有步步高升之意。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,有些地区还要吃羊肉面。“羊”与“阳”谐音,应重阳节的典故。羊肉性暖,益气补虚、秋天食用,也有防寒进补的效果。
4、赏菊
菊花是中国的名花,是梅、兰、竹、菊,花中四君子之一。因菊花具有高洁、质朴的品格,才有东晋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名句。唐代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中也写到: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
5、饮菊花酒
古时的菊花酒,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。九月九日这天,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,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,然后一齐用来酿酒,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。传说喝了这种酒,可以延年益寿。时逢佳节,清秋气爽,菊花盛开,窗前篱下,片片金黄。除登高插茱萸外,亲友们三五相邀,同饮菊花酒,共赏菊花,确实别有一番情趣。尤其是诗人们,赏菊饮酒,吟诗唱酬,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。菊花含有养生成分,重阳佳节饮菊花酒,是中国的传统习俗。菊花酒,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、祈福祛灾的“吉祥酒”。
6、佩茱萸·簪菊花
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,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;或佩戴于臂,或作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,称为茱萸囊。除了佩戴茱萸,妇女还有头上戴菊花的习俗。唐代就已经如此,历代盛行。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,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。茱萸入药,可制酒养身祛病。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。茱萸香味浓,有驱虫去湿、逐风邪的作用,并能消积食,治寒热,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。
7、游艺体育活动
古代,有些游牧民族保留着重阳节围猎、射箭、赛马的活动。由于秋季多风,放风筝也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,放风筝的寓意也在于辟邪驱疫。
重阳节有什么的习俗
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,人们都会登高赏菊、喝菊花酒,所以我们经常还会把它叫做:菊花节、重九节、登高节等。重阳节起始于远古,成型于春秋战国,普及于西汉,鼎盛于唐代以后。
重阳节的习俗有:登高、赏秋、赏菊、佩茱萸、放纸鸢、吃重阳糕、喝菊花酒、感恩敬老等,我认为在重阳节众多的习俗中,最值得一提有5个,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:
✨重阳节的习俗之一:放纸鸢✨
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。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(风筝)为主要特征的。光绪《惠州府志》亦有记述。在民间传统,重阳节除了登高,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。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(风筝),除了重阳天高云淡,风轻日明,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,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,于不经中颇为有趣。
据传说,在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“放晦气”,纸鸢飞得越高越远,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,更有甚者,还要专门将线弄断,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。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“放吉祥”、“放福气”,纸鸢飞得越好,则福气越浓,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,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,因为若是丝线断了,则“吉祥”、“福气”也随之飘向远方。
✨重阳节的习俗之二:登高✨
在古代,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习俗,故重阳节又叫“登高节”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,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:杜甫的十律《登高》,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,登高所到之外,没有划一的规定,一般是登高山、登高塔。重阳节很多人会选择去登高,故重阳节又叫“登高节”。登高所到之处,没有划一的规定,一般是登高山、登高塔。尤其在一个特殊日子里,更是乐此不疲,此即九九重阳的登高节。
古人登高来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,相传后汉仙人费长房,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说:“九月九日,你的家人将有灾难,如果你带了全家大小,人人用红袋盛茱萸,挂在手臂上,登高饮菊花酒,便能避祸消灾了。”桓景按师傅所说,九月九日带全家上山游玩,等到傍晚回家一看,只见家中家禽家畜均暴毙而亡,便知师傅所言属实自己和家人逃过一劫。后人代代相传,并视九月九为登高避灾、饮酒聚会之期,而后渐成风俗。
还有就是重阳登高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山神的崇拜,信奉山神可以使人免除灾害。古人认为“九为老阳,阳极必变”,九月九日,月、日均为老阳之数,不吉利。所以,人们在“阳极必变”的重阳日子里,必须往山上游玩,以避免灾祸。最初人们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平安吉祥,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习俗活动。
✨重阳节的习俗之三:赏菊并饮菊花酒✨
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,菊花盛开,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习俗,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。陶渊明以隐居出名,以诗出名,以酒出名,也以爱菊出名:后人效之,遂有重阳赏菊之俗。旧时文人十大夫,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,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。
北宋京师开封,重阳赏菊之风盛行,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,千姿百态。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“菊月”。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,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。清代以后,常菊之习尤为昌盛,目不限千九月九日。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。
✨重阳节的习俗之四:佩茱萸✨
古代还流行九九插茱黄的习俗,所以又叫做茱黄节。茱黄入药,可制酒养身祛病。插茱黄和簪菊化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。茱萸香味浓,有驱虫去湿、逐风邪的作用,并能消积食,治寒热。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,多灾多难,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黄以辟邪求吉,茱黄因此还被人们称为“辟邪翁”。
农历九月九日具有“宜于长久”的吉利之意。汉末曹丕在《九月与钟繇书》中说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(即登高会)。”因此,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。
✨重阳节的习俗之五:晒秋✨
“晒秋”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,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。部分地方每年重阳节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,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。
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,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“晒秋”特色。“晒秋”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,在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、挂晒农作物。
对于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来说,这里地势是非常复杂的,即便是大家赖以生存的村庄,平地也都非常少,晾晒农作物的话,只能充分利用房前屋后,或者是自己家里的窗台,以及屋顶等等这些地方,时间长了,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非常传统的农俗现象。一般来说,重阳节晒秋指的就是村民晾晒农作物,这种特殊的生活场景和方式。后来在摄影家、画家的作品之下,晒秋成为了他们素材的丰富来源,他们还将这种农俗活动冠以诗意般的称呼,也就是晒秋。
不过需要提醒的是,晒秋的秋,指的并不是秋天,而是丰收的果实和农作物,其实晾晒这种传统的农俗现象,也并不是只有秋天才有,一年四季其实都存在这种情况。只不过秋天是丰收的季节,农作物种类更加多,晒秋的范围和规模,都更加丰富庞大,所以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罢了。
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,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在民俗观念中“九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义,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。
九九重阳节有什么风俗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
九月初九重阳节,又称为“重九节”,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。重阳节,亦称登高节、重九节、九月九、茱萸节、菊花节等。是农历九月九日。习俗有登高、赏菊、饮菊花酒、佩茱萸、吃重阳糕等。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一下吧。
重阳节的时候是是菊花开放的最佳时间,也是赏菊的好时候,在花团锦簇的菊花从中,去感知生活的美好。大概古人就是喜欢这样的一份宁静,现代生活十分的浮躁,所以人们纷纷效仿晋代世人陶渊明,隐世与菊为伴,而赏菊习俗也是从此刻流传于世。
重阳节的时候不仅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,而且此时秋高气爽,最是适合登高远望。自古代起,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传统,所以重阳节又叫“登高节”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,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就是其中一篇名作。
茱萸味浓,有驱虫的作用,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、庇***体。很多人会在重阳节这天登高、采来茱萸,将茱萸插在门前,或者经过简单的加工,做作成香囊,佩戴在身上。
重阳节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,从古代起我国就有赏菊花的习俗,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。菊花的食用价值很高,不少人还会将菊花酿进酒里,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,重阳节的时候用自制的菊花酒来招待客人,也是别具一番风味。
重阳糕又叫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外形上没有固定的形态,可以根据心意随意变换,宽泛来说,各地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。1、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2、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用纸做的红旗,并点上蜡烛,意寓着红红火火,热闹喜庆之意。
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
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出游赏景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、晒秋、放纸鸢、祭祖、采中草药、遍插茱萸、摆敬老宴、吃重阳糕、制药酒养生、饮菊花酒等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,也称“老年节”。当今重阳节活动的两大主题是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。
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,起始于上古,普及于西汉,鼎盛于唐代以后。
在民俗观念中“九”在数字中为最大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意,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。
重阳节在历史延续的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,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,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。
重阳节风俗有哪些